【學黨史】講好生動故事呈現(xiàn)蕩氣回腸百年黨史
時間:2021-05-14 22:59:57
來源:北京日報、北京人大微信公眾號
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而《覺醒年代》這部劇作的現(xiàn)象級傳播,則以最直觀的方式告訴我們:黨史這本寶貴教科書所面向的,不僅僅是專業(yè)學者、黨員干部,也是社會大眾。積極在黨史學習和傳播中守正創(chuàng)新,這個“正”,就是堅持唯物史觀不動搖;這個“新”,就是創(chuàng)新表達,既嚴肅嚴謹,也鮮活生動。
電視劇《覺醒年代》近日收官。持續(xù)領跑衛(wèi)視黃金檔的收視率,逾2億的微博主話題閱讀量,不斷攀升直至“破9”的豆瓣評分,均勾勒出這部歷史劇在不同平臺、不同群體中的火爆程度?!案鴦∏閷W黨史”“連夜重讀《狂人日記》和《青春》”,更成為許多年輕觀眾的“追劇日常”。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而《覺醒年代》這部劇作的現(xiàn)象級傳播,則以最直觀的方式告訴我們:黨史這本寶貴教科書所面向的,不僅僅是專業(yè)學者、黨員干部,也是社會大眾。作為普通觀眾,同樣會被百年前滄海橫流、英豪輩出的時代風貌吸引,同樣會為“中國向何處去,中國文化向何處去”的時代之問揪心,同樣會為先行者們“為天地立心、為生民立命”的家國情懷感動。《覺醒年代》雖然只是“建黨前傳”,但在那些蕩氣回腸的故事中,卻隱隱閃爍著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什么“能”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“行”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“好”等諸多根本性問題的溯源性回答。 以史鑒今、資政育人,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(tǒng)。僅就百年黨史而言,從學術專著到大眾讀本,從紀錄片到電視劇,相關作品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但平心而論,能夠像《覺醒年代》這樣火“出圈”的,并不多見,一些作品可以說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。究其原因,有的書籍晦澀難懂,有的文章空話滿篇,有的劇作塑造的人物嚴重臉譜化,要么“高大全”要么“假惡丑”。還有的倒是堅持了“受眾思維”,卻拿著“爽劇”“偶像劇”的模板胡拍歷史。而造成上述狀況的,或是歷史觀出了問題,無視黨史的嚴肅性完整性,甚至以“泛娛樂化”消解意義價值,或是傳播觀出了問題,手法僵化死板、內容空洞無物,結果成了自說自話。 再看《覺醒年代》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講好黨史故事的大前提,就是堅持唯物史觀、堅定政治立場。相較于歷史當事人,今天的我們少了“只緣身在此山中”的局限性,應當站在時間高地上,從全局全貌中看清潮流的趨向、發(fā)展的邏輯,對豐富的史料素材如何選、怎么講心里有譜?!队X醒年代》之所以將敘事時間段框定在1915年到1921年,正在于主創(chuàng)對當時世情國情的深刻見解。從世界范圍看,一戰(zhàn)導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塑,十月革命催生了世界首個社會主義國家。從中國范圍看,新文化運動、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三件大事一脈相承。這6年看似歷史一瞥,但“真正地打開了中國從封建走向民主,從農(nóng)耕傳統(tǒng)走向現(xiàn)代文明,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閥門?!睕]有一份大歷史觀,顯然把握不住這段風云激蕩的歷史。 “史由證來,論從史出?!比绻f史觀為我們標定了方向,那么史料則影響著我們的認知。《覺醒年代》之所以引人入勝,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細節(jié)的真實、情節(jié)的豐滿、人物的立體。雖然年代久遠,但劇中小到制服上的金屬紐扣、雜志社所用紙張,大到院子中的棗樹、外交部的陳設,都力求真實再現(xiàn)。雖然講述的是宏大主題,但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,不掩飾問題的其他側面。在一個個“光輝人物”身上,我們也能看到家長里短、兒女情長;對于一個個“爭議人物”,我們也能見到閃光之處。事實證明,歷史固然是厚重而沉靜的,但會因數(shù)據(jù)細節(jié)的完善而更加豐滿鮮活,會因呈現(xiàn)方式的立體而更加惟妙惟肖。細致研究翔實史料,善用細節(jié)豐盈敘事,那些“課本中的人和事”才會有血有肉地向我們走來。 國學大師錢穆曾有言:“任何一國之國民,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,對其本國已往之歷史,應該略有所知。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,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。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,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?!睔v史,關乎共同記憶,更關乎世道人心。學史不僅應當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,更應當成為每位國民的終身教育。近些年,學界積極推動史學走向公眾,文博單位、文化新聞行業(yè)等許多關聯(lián)主體開始加入這一“鑄魂工程”。建黨百年的時間節(jié)點,全社會更是掀起了學習黨史的高潮。著眼現(xiàn)在和未來,我們不妨以《覺醒年代》為啟發(fā),積極在黨史學習和傳播中守正創(chuàng)新。這個“正”,就是堅持唯物史觀不動搖;這個“新”,就是創(chuàng)新表達,既嚴肅嚴謹,也鮮活生動。 《覺醒年代》劇末情景,陳獨秀得知兒子歷經(jīng)坎坷終于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,一時百感交集,在一片生機盎然的樹林中留給觀眾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。所謂傳承,大抵如此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。讀史學史的過程,就是信仰傳承、精神相繼的過程。讓歷史入腦入心,我們將愈加聽清來路的回響、看見未來的光明。